查看: 1355|回复: 0

图片展系列活动之五 孙中山家族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细说孙中山家族》出版首发式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8 00: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议现场
为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11月21日下午,上海宋庆龄研究会联合上海辞书出版社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孙中山家族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细说孙中山家族》出版首发式”。本市理论思想、新闻宣传、社科文博、高校、出版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负责人6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各地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上海文史学者、孙中山研究专家沈飞德先生所著48万字的《细说孙中山家族》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细说民国“第一家”孙中山家族成员充满传奇色彩的复杂人生,以及他们在历经沧桑巨变中对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理想的伟大践行。
黄亚平:孙中山家族研究工作不只是文史工作,更应当是学术界的工作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处长黄亚平主持会议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处长黄亚平主持此次研讨会。他提到,孙中山家族研究这个板块的工作不只是文史工作,更应当是学术界,特别是孙中山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我们过去在主要的研究领域不太涉及到这一板块。关于孙中山家族人物研究,这些年也有一些陆续的发掘,我们也有一些计划想推进一些,比如说孙科的研究,台湾有相当的基础,孙科的后人曾经拿了一部分档案给我们看。所以我们想到把孙家的家族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来推进工作,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黄亚平还提到历史学的写作和文史的写作两者的区别,历史学写作比较严肃,比较枯燥,文史的写作比较好看,市场比较喜欢。这里面涉及到怎么去对待历史写作的问题,怎么把历史题材写得既真实又好看。历史写作里面的文学化手段应用到什么程度,也可以作为话题来讨论的。
沈祖炜:新书平衡了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播的价值
上海文史馆原馆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 沈祖炜
上海文史馆原馆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沈祖炜在发言中表示,通过沈飞德的新书看到了他一贯的工作作风,一个是有严谨的学术态度;第二个视野又很开阔,不是写一篇引经据典的文章,而是看到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目的是要向社会做文化传播。所以很好地平衡了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播的价值。
他同时强调,沈飞德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写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实际上文化传播的分量比较重。这本书可以满足大家对于孙中山家族这个题材的求知欲望,而且有的章节还可以相当细致地去看。这种题材的作品,也为孙中山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成果。
他还强调,如果我们的意图不仅仅是围绕孙中山一个人,而是要通过孙中山家族来反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那么离开了孙中山写他的后代也可取。因为一个家族史,实际上反映民族史,而孙中山的家族史应该说人人都知道的,所以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从家族史来反映我们民族兴旺、发达史,是非常好的一个选题。
他最后强调,沈飞德的书告诉我们要把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来抓。口述史本身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资料,口述史和文献资料参照研究会有更好的效果。他建议今后的孙中山家族的研究,可以拓展空间,继续深化,为上海的近代史研究、革命史研究、家族史研究等等提供非常好的研究成果。
何建华:孙中山在华人圈里面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在会议中表示, 孙中山家族研究具有四个维度的价值与意义。第一是历史变迁。孙中山最伟大的意义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统治,迈向了现代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人类对封建君主制的一个进步,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从此走出了君主专制的黑暗,打通了民族复兴的现代化的通道。孙中山辛亥革命后,革命也很艰难,后来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朋友,有力地推进中国社会由封建君主制向现代民主政党政治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第二个维度,民族命运。史书上记载,清末的中国人目光呆滞,没有精气神,民族复兴挤压着一批能量。孙中山代表着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一些梦想,他在建国方略里提出了很多设想。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他是幻想,但事实上现在正在成为现实。所以孙中山和民族命运的研究,也是可以激发年轻人的一些认知。
第三个维度,伟人家族的贡献。实际上研究家族史,也就是民族史,现在在史学研究上,都是为尊者讳。面对一个伟大的变迁社会,我们应该动员越来越多的家族写他们的个人史或者家族史。这样就可以还原整个历史的进程。
第四个维度,现实关照。研究任何历史,对我们当下人是可以带来启发的。事实上随着台海两岸局势的变化,有一些年轻族群里,有去中国化、去民国化,甚至于去孙中山化,这些都是一个不大好的倾向。在两岸关系上,在现实的关照里,要强调我们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就要有文化的血脉连接起来。所以研究孙中山家族,他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演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追求,事实上他在大陆,在海峡两岸,在华人圈里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匡成鸣:纪念孙中山是为了弘扬他的精神和品格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原巡视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匡成鸣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原巡视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匡成鸣在发言中表示,第一,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神,主动担当起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努力。沈飞德的这本书,虽然没有归纳提炼出孙中山家族的家风家训是什么,但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一定会悟出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什么。这也是契合了我们文化强国的要求。文化的传承,首先要靠培养,形成规矩,固化下来才能传承,在传承当中不断完善。
第二,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孙中山、宋庆龄思想的研究,为人民大众提供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食粮。习总书记说纪念孙中山,缅怀他的三项不休功勋,要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团结激励所有华人实现中国梦。我们纪念他,目的就是要弘扬他的精神,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要弘扬他的精神和品格。那么我们就要把它细化,沈老师是“细说”,不是“戏说”,“细”那是要准确,准确了才能细,否则就是“戏”了。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的同志有责任,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细化下来。要求我们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我们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
吴景平:新书为我的工作提供了直接帮助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景平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在发言中表示,沈飞德先生的新书对他的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他在复旦大学开设近代人文研究的工作,孙中山和与孙中山相关的人物是上课与做研究必定会涉及到的。新书直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事、信息,为怎么样来分析研究、考察相应的人和事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和重要的借鉴。   
他还表示,一本书怎么写比较好,是近雅还是近俗,是面向大众还是面对少数精英,无论怎么个写法,都是可以的。沈飞德写不同的人,写不同事也有不同的写法,并没有用一个统一的杠杆来套。
最后,他强调,宋庆龄作为一个孙中山家族成员出现的话,首要写的是,她作为孙中山家属成员和孙中山的往来,他们的相互影响和支持,宋庆龄和孙中山婚后十年,这段时间对孙中山的事业是极其重要的,对宋庆龄也是至关重要的。
丁凤麟:《细说孙中山家族》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解放日报》原高级编辑丁凤麟致辞
《解放日报》原高级编辑丁凤麟在会上用八个字对此书做了评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他提到,同一般的很严谨的学术著作不一样,此书雅俗共赏,很引人入深的,故事性很强,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他还提到,拿到这本书以后,跟《我的祖父孙中山》比较了一下,把孙中山先生的几个至亲,主要亲属一个一个再现,让大家多渠道了解孙中山先生的至亲对他的理解。  
廖大伟:孙中山研究要深度和广度结合,内史和外史结合
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廖大伟致辞
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廖大伟对此书的出版表示肯定后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他建议补充孙中山与大月薰及其后代,根据久保田文次教授的研究,确认这是孙中山的后代,而且日本华侨界对其后代是隆重推出的。第二,他建议这本书能够做注释的还是要作注释,这并不妨碍学术和通俗两边通吃的目标。
关于孙中山家族研究的问题,廖大伟认为孙中山专题家族史当然非常重要,但除了家族史,还有孙中山的学业史、读书史这些都很重要,要研究孙中山的秉性、心态、素养都离不开这些。他提到,孙中山研究要拓展,要深度和广度。题材方面还要内史和外史,内史就是孙中山本身的生平、思想、精神,外史就是和这些相关联的一系列课题的延伸。
秦维宪:新书开辟历史人物家族研究的一种通道
《探索与争鸣》原主编秦维宪
《探索与争鸣》原主编秦维宪在发言中表示,沈飞德新书的特点,一是一个档案,有前人和同行研究的成果。另外,新书披露了很多以前没有到的照片,比2006年《民国第一家——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的照片又增加了。他还强调,无论从写作还是历史研究的意义,此书开发了历史人物家族研究的一种通道,一种题材。
他同时表示对近现代人物研究有一个想法,大家都提到的孙科,在民国的时候,社会上都看不起他,其实他国学基础很好,文字又漂亮。这个人物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他不仅是孙中山的儿子,他跟蒋家、宋家,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个人的政治上的成长,他的家庭绝对有挖掘的必要。
他表示,孙中山与同时代人物的交叉研究,是看完此书后得到的启发。在同时代,孙中山横向与许多现代历史人物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他和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特别是与蒋介石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用多种的角度研究会比较好。
王健:新书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孙中山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在发言中表示,沈飞德的新书解决了两个问题,现在市面上的书分两种,一种是把历史戏说,一种是很严肃的学术专业书籍。像孙中山这样的人物应该让老百姓都了解,沈飞德先生这本书做到了言之有据。
第二,除了吸收学术界研究的成果,他也做了很独特的口述史料。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第三,图文并茂,从家族史的角度切入历史,讲天下、国家再到个人。孙中山会成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跟他从小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联系。成长起来以后,他的家庭关系对他的影响更大。家族史也是方兴未艾,这本书也纳入了辞书系列的“细说”系列。
他还强调,孙中山家族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挖。孙中山有点国际性,从两个方面挖,一个从海外资料,另外一个就是从与他有交集的人。
沈飞德:挖掘新史料,如实直书孙中山家族史
《细说孙中山家族》作者、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史学者、孙中山研究专家沈飞德
《细说孙中山家族》作者、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史学者、孙中山研究专家沈飞德,在出版首发式的致辞中,重申他把《细说孙中山家族》定位为人物传记,遵循兰克所倡导的历史写作者应当努力追求“如实直书”的原则,强调人物传记以真实为宗旨,不搞说教或以论代史,更不以刻意藻饰文字、虚构情节来塑造人物。因此,在修订、增补时,努力挖掘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真相,主要从纠正错误,避免硬伤;修正观点,使之更符合历史真实;挖掘新史料,吸收新成果;增补了孙中山家世的内容;调整并充实图片等五个方面着手,花了不少功夫。
沈飞德提到,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选定这个选题,不断的关注这个选题,开始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他始终追求两点。一是追求这本书的学术研究的价值。怎么样来体现这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除了档案之外,很重要的是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应该说纂著本人的第一手回忆,还有纂著周围人或者是他的后裔,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挖掘。他还提到,近些年这方面学术的研究成果他也是尽可能的加以吸收。比如说中共对孙科的统战工作,从周恩来年谱当中找到了一段周恩来指示潘汉年在香港开展国民党高层的统战,其中有两次提到孙科。
沈飞德表示一个好的学术研究,不仅仅在学术圈里面有好的好评,而且更多的能够在学术圈外受到读者、同行的关注和肯定,他很注重这本书文化传播的价值。他说,怎么样用第一手详实的史料来呈现历史的真实,很重要的是在叙事方面,一定要注重细节。文字的构成还是很有讲究,包括对图片的选用。尽管我讲的很多是故事,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品格和他们的风范。这里面肯定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我尽可能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之间的关系。
王孝俭:应加强中国家族史的编写与研究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孝俭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孝俭在会上表示,沈飞德老师的书相当程度上还原了中国政治和社会,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家族史,家族史在中国历史及其社会上是极其重要的环节。1949年以后,家族史,其中包括上中下三层的私塾都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沈飞德老师的这本书,通过从孙中山家族的起源一直写到孙中山的第三代,勾勒了第一家族的家庭情况。第一家庭尚且如此,一般家庭更不用谈了。
他还表示,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真正了解孙家的视野,还原了孙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孙科有相当深的国学基础,又有多年的外国留学的经验。他当过三次广州市的市长,在1924年的时候就推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最后,王孝俭表示,要大大加强中国家族史的编写与研究,家族史可以很大程度上还原中国的社会历史。把中国的主要家族史研究、编写一些,我们得到的知识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谢俊美:文如其人,新书展示作者个人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谢俊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谢俊美在发言中表示, 沈飞德新书写得很细很深,他的形象思维把握得比较好。孙学研究有多种思维,他在有关的人物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另外,从他的书里面能看出他的形象,他比较平和,文如其人,文字质朴有感情。
他同时表示,一个好的著作不可能没有遗憾。这本书的灵魂应该是孙中山,历史的主体或者主线应该扣住孙中山展开,一切围绕孙中山这样一个人物展开。比方说孙科就没有写全,书里讲到孙科竞选副总统的情况,孙科有没有继承父亲的志气,有没有想当总统的想法,他的儿子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孙中山是个伟大的人物,一切要服从这样一个历史主线。要告诉百姓,孙中山是怎么样来改造中国,他的家族怎么样在他的引领下为革命做了贡献,这恐怕是历史的主线。
他最后强调,家族可以研究。民国的家族和清朝的家族是不一样的,虽然带有一些传统道德观点,但很多人离开了家族,走向了社会。孙中山的家族最典型,既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中国传统封建伦理的影响。我们需要把近代中国的历史在他们身上的悲欢离合写出来。
秦志华:家族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人和家族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关系
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致辞
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在会上充分肯定了《细说孙中山家族》出版的意义和价值。他在致辞中提到,这本书很有意义,它从家族史切入,家族是个引力场,存在于个人和时代之间,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系统,单体的个人是穿过它之后留在历史帷幕上的投影。家族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人和家族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关系。他还提到,这本书也是辞书社《细说》系列当中的一本,我们出版社也是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揭示个人命运和时代的关系。这本书好看,是基于详实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的人物口述支撑起来的,这些生活故事,人物的样貌娓娓道来,写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纠正了一些认识的偏颇。   
秦志华表示,《细说孙中山家族》出版,恰逢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这个时间节上,我们出版了这么一本有意义,又好看的书回望中山先生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能够对他所作出的一份纪念。
沈海平:新书让伟人走到了老百姓的身边
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研究工作室研究员 沈海平
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研究工作室研究员沈海平在会议中表示, 沈飞德的《细说孙中山家族》,使孙中山这位伟人走到了老百姓的身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去我们有一个很传统的想法,一个伟人就应该是高大上的一个人,不能有瑕疵。这本书里头恰恰披露了老百姓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
她还表示,现在的氛围越来越好了,很多过去比较敏感的,不敢触及的一些东西,现在逐渐地还原了。
她最后强调,现在研究孙中山、宋庆龄的人很多,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一样,视角不一样,所获取的一些信息渠道也不一样,如果大家能够分享这些信息,可以把研究推得更加深入。
朱玖琳:口述历史在家族研究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副处长 朱玖琳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副处长朱玖琳在发言中表示,老一辈的学者告诫,研究宋庆龄离不开研究孙中山,研究孙中山离不开研究宋庆龄。不单单宋庆龄的研究离不开孙中山,就是宋庆龄的家族的研究,也离不开研究孙中山。我们说孙中山家族研究,说的是孙中山家族而不会说孙氏家族,因为这个家族有孙中山这样一个特别的伟人,而使这个家族在民国史上地位特殊。但我们说到宋庆龄的家族,不会说宋庆龄家族,而是说宋氏家族研究,因为这个家族不单单出了宋庆龄,还有宋美龄,宋子文等,更有非同寻常的父亲宋耀如。
她强调,在家族研究当中,口述历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手段,他们曾去采访孙中山妹妹孙秋绮的后人谭保罗,老人家说自己年纪大了,记忆是有误的。她们就和老人家在那里零零碎碎地谈,用原本掌握的一些信息来激发他的记忆火花。回来后根据他的线索,再去查虹口档案馆的资料,发现他的父亲谭雅馥曾经做过孙中山故居保管员,谭保罗自己也不知道。
她强调,口述历史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依赖口述历史,要靠档案信息跟它相互印证。被采访者本人会有很多的书信、照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文物。尤其孙中山、宋庆龄的文物,现在市场拍卖已是天价。对于家藏,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由尊重他们的家史,尊重他们家藏价值的国家单位收藏的,但是这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研究,持续保持感情联络。
此次座谈会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的理想与奋斗”大型图片展系列活动之五。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型图片展由上海市政协、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民革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宣传部、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参与协办;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具体承办;交通银行独家支持。
《孙中山的理想与奋斗》大型图片展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立志高远:上匡国家  下维黎庶”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理想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振兴中华:为民族求独立平等”、第三部分“主权在民:为国家求民主自由”、第四部分“强国富民:为大众求丰足幸福”以专题形式,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息、百折不挠的艰辛历程;第五部分“壮志未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展示了孙中山先生晚年通过国共合作迎来革命新局面,及其为后人留下的必须继续奋斗的光荣任务。《孙中山的理想与奋斗》大型图片展共展出165幅照片,其中有14幅系首次展出。
送福利:

《孙中山的理想与奋斗》大型图片展(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展期:2016年11月8日至2017年1月31日
地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六楼(东园路18号)
责任编辑:林颖
编辑:江屏宣 朱瑞仪  摄影:孙悦宁
CFIC公众号编辑:孙悦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